导语:

近些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应用领域的扩张,全球移动信息安全的需求出现了大幅增长趋势,移动互联网数据激增推动了全球移动信息安全规模的高速增长,尤其在中国,移动支付的全领域应用带动了移动安全市场高速发展。


一、 移动安全市场的概况

移动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和便携式通用串行总线(USB)记忆棒的使用越来越多,也开始慢慢引起了人们对网络安全的担忧。随着物联网(IoT)的日益普及和自带设备(BYOD)趋势的兴起,移动安全解决方案需求也逐渐上升。此外,在远程管理用户及其设备和对抗日益增长的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威胁方面,移动安全也优于现有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二、 在未来移动安全应从哪几个方向着手

①从源头上:恶意软件产生的根源是利益趋向,不是所有的开发者、内容与服务的提供商都有资源和能力把握自己产品的安全性,但可以让在上架之前进行一次过滤,先保证自己提供的内容和服务环境是安全的,确定自身源头的安全是保护用户安全的开始。

②在传播途径上:鉴于移动端与PC端的用户行为模式完全不同,传统的App传播途径无非有三种:第一种是外设导入(由Web端下载,通过数据线和存储卡等传输),第二种是应用商店与下载站,第三种是手机浏览器。有些恶意软件也会通过短信、二维码的方式骗取用户,但最终还是会落在应用商店和手机浏览器实现传播。

③在终端上:对于移动终端的普通用户而言:可以在PC端安装杀毒软件和安全控件,一方面是会在手机安装底层的移动安全App,另一方面也会注意自己获取内容的来源。

三、我国移动安全现状

目前在网络安全领域,我国也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安全管理基本要求,并在此之下推动制定相关配套规则。

其中在数据治理领域,我国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了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为后续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网信办发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对网络数据处理活动中涉及的个人信息保护、重要数据安全管理、跨境数据处理等活动进行了细化规定。

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出台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作为《网络安全法》的重要配套立法,为下一步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四、总结      

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是充满想象力的,在未来的移动安全生态需要对更多危害的源头进行过滤,需要对危害传播的途径进行更加缜密的监控——因而我们就需要以开放和中立的安全云平台,提出移动互联网的全新解决方案,聚集更多参与者共同构建安全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